close

試著長大,試著理解,
即使愛讓你淚流滿面,
也要繼續相信。
──珍‧維查奇瓦

是上述的這段文字,讓我決定買下這本書.這是一種定定的信念.
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需要無比的勇氣,作者藉由直視曾有的生命挫折和阻難,
坦然的接納傷痛,走向自我療癒;進入療癒工作,並承起生命的挑戰及重量.
在自序中,作者寫道:療癒之路正是為了帶生命回到光中,回到愛中.
所有的傷痛事件都不會改變,也無從改變,生命所發生過的憾事也確實發生了,
能改變的唯有我們的再看,並且重新選擇如何回應生命裡所發生的這些事.

看這本書的期間,做了一個夢.醒來之後,驚覺原來並沒有原諒一個曾經的傷害事件.
問自己如果曾得到真心的道歉,結果還會有同樣的夢嗎?
關於挫傷,很多時候為了逃避傷痛,故意忽略傷痛的存在,
或許這並不是恰當的做法,因為它還是會時不時的跑出來咬你一口.
承認它的存在,承認自己受到影響,不害怕去碰觸,試著理解事件中的難處與不完美.
和寬容一切的發生,然後把傷痛放下.可能會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書裡有一個觀點,很值得花時間去思考.
我們的內在是如此脆弱與無助,如何為自己的存在負起最大的責任呢?
又如何有可能完成獨立自主又充滿創造力的生命呢?
因此,既使我們活在一攤死水中,活成一大塊爛泥,
或是整個生活狀態再遭糕不過了,我們都不見得有勇氣做任何改變,
有勇氣做出一個出於自我覺醒與對自我生命滿意與否,願意負責的決定.
我們仍傾向放棄這份選擇的自由與做決定的自由.

沒有主體感的人,是沒有自由的.在不斷付出自己,不斷消除自己主體性過程中,
不斷的以犧牲自己做為自我價值的來源時,他的行動是不自由的,
他的思想與感受是不自由的,他完全被他人,瑣事填滿或取代,
他感受著別人的感受,思考著別人的問題,滿足著別人的需要,符合著別人的期待,
生活裡完全的沒有自己,更不知道自己是誰,渴望與需要甚麼.

沒有自我主體性的付出與犧牲也是一種依賴,推卸著為自己生命負起責任,
吸取別人的需要過活,以為如此就是活著的價值.在別人的支配與濫用中,
迴避掉思考自己生命如何成長,也迴避掉思考如何為自己生命的想望
負起滿足與照顧的責任.

"你要甚麼?"
"你真正想要的是甚麼?"
"你現在所做的,真的能得到你所要的嗎?"

這三個問題可以為我們的生命負起必要的責任.因為沒有人可以完完全全的
滿足另一個人,也沒有人可以成為別人完美理想的照顧者,那是孩子時期的幻想.
我們以為會有一個全能全知,可以完全滿足自己的理想父母,如果我們的父母不是,
我們可能以為在後來遇到的伴侶或朋友會是,不然,就是不合理的要求著自己該是如此.
以至於將別人置放在不自由的框架中,也將自己置放在不自由的框架中.
非合理的期待自己與他人該為別人擔負生命的責任.

所有的選擇都需要付出代價.只有認清這個事實,我們才能將別人選擇後
所該負責的後果還給他,也將自己選擇後所該負起的責任承擔下來.
如果我們一直為別人的開不開心,快不快樂負起責任,我們也將會把自己的
開不開心,快不快樂的責任推諉他人.
如此,將相互殘害與折磨,相互控訴與索賠.

不惡待自己的人,才能不惡待別人.
放過自己的人,才會放過他人.
不折磨自己的人,才能不虐待別人.

生命的自由是清楚的知道所有的選擇都有自己的責任,都有相對等的代價.
當你願意承擔,你就有了自由做任何能幫助你更好更滿足的選擇.

一年即將要過去了,新的一年來臨時,除了感慨時光飛逝,
在來年能更善待自己,和生活裡的人.不輕忽生命所剩餘的時間.
否則那些傷痛都白挨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a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